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内媒体对于近视眼手术治疗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起因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去年12月6日发表的题为《眼科手术对国民医疗服务系统太危险》的报道。报道称,鉴于一些患者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或远视后,近期出现视力下降、角膜强度减弱、感染、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其安全性令人担忧,英国医疗监管部门阻止在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该报道还指出:“眼部激光手术的失败率约为10%。”
该文一出,在上引起极大反响。各国眼科医生、医疗机构纷纷发表意见,绝大多数人认为英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以偏概全”和“引用资料陈旧”等硬伤,夸大了LASIK手术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经过国内媒体的转载,该报道仍然让我国数百万已经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治疗的人“心里咯噔一下”,让正在考虑接受这类手术治疗的人有些无所适从。
数据我国激光手术总达到95%以上
据了解,英国医疗监管部门阻止在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起因主要是英国一家名为Boots的医药公司在为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了视物模糊、视力损害等问题,公司被迫关闭其下属9家准分子激光中心。
各国专家认为,仅一家公司发生的问题并不能代表全球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水平与真实情况。《星期日泰晤士报》那篇报道所指10%的失败率,引自《眼科学》杂志,从字面上看,指的是眼部手术(eyesurgery)的失败率,而不是仅指准分子激光手术。美国屈光手术质量保证委员会执行董事说:“我们是代表患者利益的组织,如果LASIK失败率真的那么高的话,我们会首先指出这一点。”据统计,2004年美国约120万人接受了LASIK手术,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其中需要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在0.5%以下。
自1990年起,英国医疗服务系统就开始向那些戴框架镜或隐形眼镜矫正视力不理想的患者提供LASIK手术,每年约800人,只占全英国LASIK手术年手术量的0.8%。由于英国医疗服务系统提供的是免费医疗,所以它对LASIK手术说“NO”也是符合惯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准分子激光手术在英国被禁止了,因此国内一些媒体关于“英国叫停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说法并不确切。
眼科科学院(AOI)惟一的中国籍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赵家良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应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眼患者视力的总已经达到95%以上。199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手术,至今已经积累数万例手术经验。
专家点拨世界上没有安全的手术
对各种近视眼手术都应辨证分析审慎开展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从上海、北京等地传出的消息表明,近视眼手术出现“返工潮”,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眼科,每月接诊因手术失败要求再次手术的患者近百人。据介绍,要求“返工”的患者中有近七成是十多年前接受过早的近视眼有创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的。而RK手术由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已经被大多数医疗机构弃用了。
RK手术曾一度在南方城市“风行”。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副主任伍桂军教授介绍,RK手术是上世纪40年代由前苏联专家发明的,前苏联和日本做得比较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RK手术是建立在医学界对人的角膜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认识还比较粗浅的基础之上,要由医生凭着自己的手感,在角膜周边部将角膜呈放射状切开,“这种手术对人眼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伍桂军说。RK手术由于对角膜切得太深,术中角膜易穿孔、感染,术后患者的眼球有可能因外力作用而“四分五裂”。尤其可怕的,是日本医生对RK手术进行的“创新”,他们不从角膜上皮面一侧切,而是从不能够再生的角膜内皮面一侧“动刀”,致使不少患者付出永远失去光明的惨重代价。好在中国沿用的是前苏联的方法,而且RK手术基本上已被准分子激光手术替代了。
专家指出,随着手术设备及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手术方法与技巧的不断改进,目前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已较“RK时代”大大提高。
准分子激光,是氟化氩气混合后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超紫外线光束,属冷激光。这种光束可以分裂数层角膜分子键,使细胞组织汽化,但对周围组织无影响。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是利用这种能的光束去改变眼睛角膜表面弧度,从而减低角膜的屈光力,达到准确矫正近视度数的目的。
目前,一种以“个体化切削的统计表明,全国目前有多达600台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在运行,2004年接受手术的病人达50余万,由此造成的市场竞争便不可避免地“白热化”。一些技术实力薄弱、设备(有的甚至引进国外淘汰设备)、环境差强人意的小医院为了拉患者,竞相压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赔本赚吆喝”。伴随低价格而来的,必然是低水准、低质量,医生“手潮”且不说,操作流程也不规范,如原本应该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器械,如角膜刀片,张三用完李四接着用,又如结膜冲洗液,本应一人用一瓶,但是小医院一瓶洗四五个患者,消毒不到位,极易发生感染。今年5月21~22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屈光手术高层研讨会”提供的信息也显示,目前准分子激光手术出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中小型医院。
不少专家强调,准分子激光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仅依靠一位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和一台先进的激光手术设备就能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前检查、手术设计、术中操作、患者配合、术后用药和护理、随访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抬高准入门槛,规范手术操作,加强行政监管。
李莹目前是中华眼科学会角膜学组准分子激光手术领域的负责人,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据她介绍,为加强对包括准分子激光机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和使用的监管,卫生部早在1998年,就委托中华医学会开始实施名为“大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岗前培训”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后经考试合格者才发给上岗资格证书,迄今全国已经有1000多名有行医执照的眼科医生取得使用准分子激光机的资格。该培训每年举行一次,由初的每次不足100人报名,到去年一下子报了近600人。李莹说,这一方面证实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确“火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规范管理越来越引起重视。
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强广告监管。去年一年,全国至少有50万人接受了准分子近视眼手术。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又少了50万近视眼患者”呢?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赵家良教授指出,现阶段对近视眼的所有治疗方法,都属于“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只能“矫正视力”,而不能“根治”近视。每一个已经或即将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都应当明确:手术只能让你摘掉眼镜,并不能改变你是近视眼的本质。而且,准分子激光手术并不是谁都能做的。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宜做:年龄在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近视眼患者(因其眼屈光系统未发育定型);近视度数不稳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趋势者;眼部有活动性病变(如炎症、青光眼、严重干眼症等)者;角膜中央厚度小于450微米者;有其他严重眼病(如圆锥角膜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瘢痕体质及严重糖尿病的患者。近视度数在1600度以上者,准分子激光手术不作为矫治近视的方法。
“视觉质量是比视力更高层次的概念。”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准分子激光中心于志强博士说。它不仅要求达到1.0以上的正常视力,还要求清晰、舒适、稳定,除了屈光度是正视状态外,还涉及像差、对比敏感度、夜间视力、泪膜稳定性等因素。目前的准分子激光技术只能提高裸眼视力,而不能提高视觉质量,相反,手术还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如夜间视力下降。一部分3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早期通常会抱怨晚上的视力没有白天好,或者碰到阴雨天有视力下降的现象。事实上,这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目前尚未克服的一个难题,主要原因就是手术使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和像差增大。
由于设备来源不同等原因,目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还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今年年初,由温州医学院牵头,北京协和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0余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的“十五”攻关课题“提高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正式铺开。这项大规模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探索如何在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小损害的原则基础上,同样达到视光学上清晰、舒适、持久的要求。
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行业指导,是现阶段规范准分子激光手术重要,也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一个切入点。要通过学术交流、科技攻关和组织协调,拿出全国适用的指导性意见。5月21~22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准分子激光手术高层研讨会重点研究了“术前”问题,强调两个“严”字,一是严把病人入选关,一定要将那些患有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眼压、青光眼、角膜炎症等病人排除在外;二是严把医生入门关,即使通过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进行的培训,考试合格拿到上岗证书者近视问题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人眼的屈光度会随着时间和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近视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情况存在差异,这主要受到专业工作、生活习惯、用眼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何二十岁后视力基本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二十岁前的人群,如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因为升学压力等因素,近视进展较快。而到了二十岁后,人的身体发育基本停止或缓慢,升学压力消失或减轻,看书写字的距离也能维持较远,因此近视的进展会变慢。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视力都会保持稳定,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的人群,如打字员、作家等,他们仍然有可能出现近视或导致近视加重。
针对眼睛的健康问题,不论是否进行手术,都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眼睛。要保持用眼情况的稳定,根据用进废退的理论,适当调节生活并兼顾眼睛的健康是必要的。对于那些近用眼过少、远用眼过多的人,需要防止出现老视现象。对于手术前的服务,应先进行眼突治疗和降低屈光度数的努力后再进行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等因为对眼部激光手术长期安全的担忧而叫停该类手术。这主要是因为此类手术虽然能短期内改善视力问题,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未得到充分证实。在对待近视眼手术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同地区有不同专业的眼科医院和医生,如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天津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等,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眼科领域的单位
该中心在上率先提出LASIK手术角膜安全极限参数,并成功获得认证,这一壮举发生在1995年。该中心还是卫生部准分子激光手术操作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于1998年肩负起这一重任。
自1994年以来,该中心一直担任我国准分子激光手术疑难病例的会诊中心,展现出其专业性和技术实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中国准分子激光领域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医疗机构,这一荣誉颁发于1999年。
在国内,该中心是利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小儿屈光参差伴先天性弱视的协同手术治疗的单位,这一创新疗法始于1997年。而在2002年,它又成为国内开展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的医疗机构。
为了孩子们的视力健康,国内的三家眼科医院携手出击。1月12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同北京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三家国内排名靠前的眼科医院,共同倡导并发起成立“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志愿服务总队”。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徐庆峰在成立仪式上透露,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高,防控形势严峻。为此,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高度重视,已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而为了推动全国的近视防治工作,这三家医院联手成立总队,旨在通过广泛协同国内各专业眼科机构,发挥其在近视防控方面的丰富经验。
中山眼科中心不仅在临床研究中证实“户外运动可以预防近视”,并建构了国内和防控指南。其利用百万大数据揭示了青少年近视防控规律,并创建了近视眼人工智能模型和系统,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支持。
中山眼科医院附属医院的陈伟蓉教授表示,户外活动在近视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适当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等药物也有助于防控近视。她建议中小学生应控制用眼时间,并定期进行放松活动。在眼药水的使用上,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根据行业内的评价和实际技术实力,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佛山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佛山华厦眼科医院以及佛山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在眼科领域各具特色,分别在全面性、眼底眼表疾病、综合类炎症、近视斜视手术以及眼外伤等领域表现出色。
【作者】李秀婷
【来源】根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健康栏目信息整理
【特别提醒】有关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需遵循专业医生建议。